巴刻談清教徒
英文名稱: Puritan Portraits
作 者: 巴刻
譯 者: 孫為鯤
語 文: 繁體中文
版 次: 1
頁 數: 272
國際書號: 978-988-8250-52-3
電腦條碼: 9789888250523
出版者: 宣道出版社 China Alliance Press
■內容書介
清教徒研究上首屈一指的權威——巴刻博士在此書中與你暢談清教徒豐富的神學理念和深刻的屬靈生命,將亨利.斯庫格爾(Henry Scougal)、斯蒂芬.查諾克(Stephen Charnock)、本仁約翰(John Bunyan)、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約翰.歐文(John Owen)、約翰.弗拉維爾(John Flavel)、湯瑪斯.波士頓(Thomas Boston),以及兩位楷模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和理查.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一眾清教牧者再次呈現讀者的眼前,他們的作品是歷代信徒的祝福,今日經巴刻博士將它們重新演繹,藉此激勵新一代信徒繼續追求前人美好的屬靈生命。
■作者簡介
巴刻(J. I. Packer, 1962-)
著名的聖經學者,畢業於牛津大學,先後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英國布里斯托聖三一學院副校長、溫哥華維真學院歷史及系統神學教授。著有《認識神》、《基督徒須知》、《字裡藏珍》、《活在聖靈中》、《生命的重整》、《傳福音與神的主權》、《簡明神學》、《認識人》、《重尋聖潔》、《行在神的旨意中》等。
■推介
清教運動是革新教會的一股清流,雖然與現代社會相隔數百年,甚至被大部分教會遺忘,但其中的智慧與思考路向,仍值得我們深思。本書作者巴刻更把清教運動的精髓細細道來,同時介紹了七位清教牧者的著作及兩位清教牧者代表人物,對於了解清教徒提供一個簡單而明確的鳥瞰。此書不但適合肢體閱讀,更值得每位牧者參考。
王董智敏博士
建道神學院 信徒領袖培訓部主任兼助理教授
在進修時期專研清教徒神學家愛德華滋的我,深被清教徒傳道者對神話語的深度理解、對聖經在信徒生命中的徹底應用、對真理如何醫治心靈頑疾的果效、對主耶穌超然的愛慕尊崇深深吸引,這些特質皆現今教會遠不能及,他們被稱為「靈魂的醫生」當之無愧。華人教會有關清教徒牧者的譯作可謂少之又少,難得看見巴刻教授的大作被譯成中文,書中介紹幾位著名清教徒牧者的生平及經典作品,如約翰.歐文、斯蒂芬.查諾克、理查.巴克斯特等,深信讀者必大開眼界,耳目一新。本人祈願:如巴刻所說,藉「重啟清教徒的智慧寶藏」神會為教會帶來生命的更新、成熟和復興,榮耀主名!
何沛禮牧師
《失落的伊甸》一書作者、播道會樂恩福音堂代堂主任
■導言
清教徒如何幫助基督徒經歷神?
1. 我們為何需要清教徒靈修傳統?
現今是一個渴求經歷上帝的時代,卻也是一個對「客觀真理」充滿懷疑的時代,對聖經真理也不例外。基督教也彷彿某程度上重返到中世紀西方教會的光景︰充斥著林林總總之屬靈經歷的故事︰真實的、浮誇的、難辨真假的;正統的、偏差的、近乎異端的,令人眼光繚亂。但不少信徒只樂於聆聽和傳遞這些故事,多於關注分辨真假虛實、並如何按聖經詮釋其中意義。中世紀的經驗是︰很多「聖人」的神蹟故事不但是誇張失實,有些「聖人」的存在甚至是虛構出來的,但不少聽到的信徒都抱著造就自己和造就他人的心態,不加思索便接受,並繼續以訛傳訛,散播迷信!
誠然,每個時代的基督徒都應該有直接和神交往的經驗。宗教改革家除了強調純正真理(因信稱義)之外,同時強調信徒皆祭司,即可以信徒不經人間的中介(耶穌是人神之間唯一的中介!),而直接與神交往。但我們需要的是屬靈經驗,應該是真實沒有誇飾的、並合乎真理、即在救恩中應許的全方位成聖經驗︰自然的和超自然的、感性的和理性的、神祕的和日常生活的、被動的遭遇和主動的學習等等,清教徒在這方面正是我們很重要的屬靈導師!
2. 清教徒著作有何幫助?
清教徒靈修著作通常都有很強的釋經及教義基礎,但同時重視這些真理如何能點燃人對上帝的愛、生命的活力和事奉的熱誠。清教徒主要的靈修特色是以真理推動人的屬靈情感。
以巴克斯特的靈修經典《聖徒永遠的安息》為例︰巴克斯特一生體弱多病,年輕一次病危中,他發現最能給他安慰和力量的,就是把所有有關天堂的真理用信心仔細默想。後來神恩待他活了過來,他便將這些默想的內容及方法寫下,帶來他牧區的大復興,後來更成為了十七世紀英國重要的基督徒領袖。
巴克斯特認為將來天家既然是信徒與神面對面團契、不再有痛苦和罪惡的困擾、可以和所有愛主的聖徒歡聚、永遠享受神創世以來為我們預備的福樂的地方,靠聖靈用信心仔細默想,應該會帶來預嚐的喜愛(love)和渴慕(desire)。如果我們確信天家是所有蒙拯救的人必然達到的目的地時,心中便會產生確切盼望(hope)的熱忱。如果我們確認人生是回歸天家的朝聖旅途,雖有苦罪相纏,但有神足夠有餘的保守恩典,心中便會產生不斷奮進的勇氣(courage)和毅力。當信徒明白人生是匆匆客旅,世上的日子如飛而去,抵達天家的日子也愈發接近,最後產生的情感是喜樂(joy)。
巴克斯特在著作中教導了多項有助默想的方法,使已知的真理能產生情感上的沖擊力,包括向自己的心講道(提問、勸說、鼓勵),用世間事物之五官經驗類比想像無限完美的天家(美麗的大自然、悅耳的音樂、美味的食物、怡人的香氣、最感動人的親情愛情),和不斷短禱求恩等等。
清教徒的默想不是靈意解經,也不是主觀的投射聯想,而是基於釋經、運用五官默想,由信進入愛的旅程。他們所追求的不是神祕經驗的喜樂(他們相信這是神主權對個別人士的恩典,信徒不應強求),卻是將真理活現眼前的喜樂,他們稱之為信徒在靈裡理所當然的喜樂(rational joy)。
換言之,他認為默想天家福樂的屬靈果效不是神祕經歷,而是使信徒對賜永生的神更加感恩和敬愛;也塑造他們屬靈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更嚮往天家、輕看今生的享受,熱切追求成長和抵抗試探;又帶來屬天的安慰和喜樂,堅固信徒殷勤事奉的心志;而鮮明清晰的天家盼望,能使信徒更毅力面對今生「至輕至暫」的苦難和不平。
3. 邀請你進入清教徒之靈修體驗︰
在本書中,被稱為現代清教徒的巴刻教授將會化身為你的屬靈嚮導,以生動及深情的筆觸為你描繪出多位主要清教徒領袖的心靈世界,述說他們在充滿憂患和挑戰的時代處境中,如何活出感人的生命見證,並介紹他們留下的一些重要靈修著作,指引當代和歷代的信徒如何在不同環境中繼續與永活的上帝同行,經歷祂救恩的大能和豐富。
此外,對於願意親自閱讀清教徒靈修原著的信徒,我在此引介一些網上資源,希望更多人可以直接品嚐這個福音信仰值得引以為傲的屬靈傳統︰
巴克斯特的《聖徒永遠的安息》(簡要本)︰古舊福音網,http://bit.ly/2aRFwU6
Baxter’s Saints’ Everlasting Rest (abridged version): The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http://www.ccel.org/ccel/baxter/saints_rest.html
佈雷克《改革宗靈修系統神學:基督徒理所當然的侍奉》,http://bit.ly/2aVBf3n;例如第三十七章:屬靈的喜樂;第五十九章:敬畏上帝;第六十四章:滿足;第五十七章:愛上帝;第一百零三章:關於永恆的榮耀等等。
有關清教徒之網上中文資料︰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puritans.htm及http://old-gospel.net/內之欄目︰
古舊福音書籍-“拿起來讀”
靈修佳作
禱告生活
飛躍工作間
馬太亨利聖經注釋
Online Puritan writings:
http://www.puritansermons.com/toc.htm ;
http://www.puritanlibrary.com/ ;
http://www.romans45.org/puritans.htm
廖炳堂博士
建道神學院 系統神學及靈修神學教授
前言
委身的方向
如果今天你得到一本注明屬於靈修類,或是在圖書市場上被歸為靈修類的書籍,相信你絕對不會認為,這樣的書中會包含與釋經相關的教義性或歷史性的講章或論文。今天包含這類內容的書籍從不會被歸入靈修類作品,而那些自稱屬於靈修類的書,一般情況下其內容只是關於日常生活的默想和禱告,除此以外並沒有其他所指。這種現象難道不是很正常嗎?然而在我看來卻非如此。
這樣的現實在我看來,實際反映著信徒普遍對何為「委身上帝」持人本主義,且日漸膚淺的理解。與許多歷史上的基督教專有詞語一樣,「委身」一詞的含義今日也被稀釋並庸俗化了。人們現在可以隨意地將它與任何主題聯繫在一起,你可以聽到人們將這個詞與自己的配偶或孩子放在一塊兒,或是與某人的事業聯繫在一起,然而你卻很少聽到人們需要向上帝委身。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是我們不再像屬靈的先輩那樣委身上帝了,還是我們將自己的委身掩飾成了一種前人從未體驗過的形式了?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今天我們對於靈修一詞的理解已經被大大簡化了。然而在以往它卻意味著信徒完全投靠仰賴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盡心、盡性、盡力地愛祂、忠於祂;並以一心一意地讚美上帝、討祂喜悅作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此外,委身還有一層內涵,即信徒渴慕從聖經的教導與解經中獲取那屬天的智慧。證道與委身曾經有著密切的聯繫:牧者忠於聖經的教導,讓會眾獲得了那唯一值得全然信靠、默想並實踐的真理。與此同時,所有委身基督的信徒也都對本於聖經的真理傳講充滿了渴慕,他們深知惟有如此自己的生命才能被塑造成形,從而在與上帝親密相交的同時,也能與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以及身邊其他所有的人建立起美好的關係。
這種以牧者的釋經為基礎,鼓勵信徒委身上帝的著作,在過去曾讓無數的信徒極為熱衷,司布真(C. H. Spurgeon)當年的證道文就是一例,他在四十餘年的教牧事奉中致力於向世人闡明基督的救贖之道,其相關的論述涵蓋了教理要義、信徒倫理、屬靈生活的各方面;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關於聖經的注釋也完美地結合了他對基督徒生命實踐全面而深刻的討論;此外,我們還能在許多清教徒講道性質的作品中看到這類例子。在本書中我將向讀者推薦其中幾部經典著作。
難道我們可以將司布真的證道文、馬太.亨利的釋經巨著、斯蒂芬.查諾克(Stephen Charnock)關於《上帝的存在與屬性》(The Existence and Attributes of God)的浩繁證道,以及其他與之類似的清教牧者的釋經著作稱為靈修著作嗎?我想大多數人不這麼認為,然而我卻堅持所有人都應如此重新對靈修著作進行定義。在我看來,靈修著作真正的宗旨就在於指向委身上帝。因此我請本書每一位讀者從一開始便將清教牧者的書當作教導信徒如何委身上帝的靈修著作來看待,同時我也盼望著你在讀完本書之後能夠確信事實的確如此。最後,如果本書也被看作一本介紹其他靈修著作及其作者的靈修作品,那將是我最大的滿足。
巴刻
二○一二年五月
■目錄
導言:清教徒如何幫助基督徒經歷神? 廖炳堂博士
前言:委身的方向
第一部分:仍在發光作鹽的清教牧者
第二部分:七位清教牧者
第一章 亨利.斯庫格爾:《人靈魂中的上帝生命》
亨利.斯庫格爾(Henry Scougal)在短暫的一生中蒙神使用,活出超越年紀的成熟與智慧,他的著作更造就了後來十八世紀信仰復興偉人懷特菲爾(George Whitefield)。這位年輕的牧者在書中竭力關注人的內在生命和美德,所傳講的信息為信仰復興運動埋下種子。
第二章 斯蒂芬.查諾克:《被釘十架的基督》
清教牧者大多好學不倦,專注神學,其中有不少更著有長篇且深入的證道文,但這些論述與今天信仰意義被矮化的世代,似乎顯得格格不入。儘管如此,巴刻認為斯蒂芬.查諾克(Stephen Charnock)的著作嚴緊豐富,值得我們深思細嚼,重新抓住基督教信仰最核心的部分。
第三章 本仁約翰:《天路行者》
有人將本仁約翰(John Bunyan)繪畫得嚴肅凝重,亦有人畫出他柔和近人的一面。無疑他是一位魅力非凡的傳道者,憑著上帝的恩賜勸人歸主,牧養信眾,著書無數,當中不乏以形象化的描述教導屬天真理,如《天路歷程》一類的寓言寫作,而此書正正與《天路行者》有密切的關係。
第四章 馬太.亨利:《敬虔生活的喜樂》
過去清教徒視為理所當然的信仰基礎,在今日後現代主義盛行的世界已大是不同。懷疑取代了真理,當下的享受高過永恆的滿足。我們又應該持怎樣的屬靈觀念,才能明白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講述的這種真正的喜樂呢?
第五章 約翰.歐文:《治死罪》
約翰.歐文(John Owen)讓人看見罪怎樣潛伏於人心以至人如何對付罪。對巴刻而言,此書在他的屬靈生命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他以個人見證指出今日的教會缺乏了什麼教導。
第六章 約翰.弗拉維爾:《保守你心》
默想對清教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操練。人心中所想的反映著人的本性,或善或惡,都看在上帝的眼裡。約翰.弗拉維爾(John Flavel)在本書中說明了內在操練的重要,以致信徒能夠時刻意識到魔鬼的引誘,明白屬靈生命無捷徑可行。
第七章 湯瑪斯.波士頓:
(一)《得人如魚的藝術》
今日,基督教世界有時會誤解了悔改歸信的過程,以為短短一個佈道會便改變了整個人的生命,卻忽略了其他重要階段。到底怎樣才可以得人如魚?清教牧者的福音事工有什麼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鑑?
(二)《人生必經的崎嶇挫折》
面對人生的崎嶇挫折,我們可以怎樣做?在這些必經的困境中,上帝要我們學習什麼功課?我們可以怎樣預備自己,當面臨困境時不至於失望?湯瑪斯.波士頓(Thomas Boston)在此書詳細講述信徒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所遭遇的苦難。
(三)《悔改得生》
此書集合波士頓對信徒悔改這個主題的教導,那麼在他筆下的屬靈世界又是否與今日信徒所理解的一樣?什麼是真正的悔改?我們對三位一體的上帝有沒有整全的認識?
第三部分:清教牧者中的兩位楷模
第八章 威廉.帕金斯:清教先驅
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是清教運動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著作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後世清教徒的作品中更是經典。這位清教先驅是一位怎樣的牧者?他的講台與輔導的服事如何影響人們,又吸引人歸主?巴刻特別向讀者介紹帕金斯多本著作和引述他的講論,盼望讀者從新思考當中對今日信仰群體的啟示。
第九章 理查.巴克斯特:全面的事工開拓者
在清教徒的時代,為持守信仰受苦並非希奇的事。理查.巴克斯(Richard Baxter)特即使疾病纏身,又受到多方逼迫,他的服事仍然是很有果效的。這位清教偉人是怎樣地看重上帝的福音事工?他的一生正是活活的見證。
後記:清教牧師的道路
■試讀
第一章
亨利.斯庫格爾:
《人靈魂中的上帝生命》
斯庫格爾曾如此宣稱:「通過自身的經驗,基督徒均會曉得真正的信仰在於自己的靈魂與上帝的聯合,讓自己的生命與上帝的聖潔有份,讓祂的形象刻印在自己的靈魂深處,用使徒的話來說,這就是『基督成形在我們心裡』(加四19)。」
「在上帝讓我得到這本偉大的著作之前,對於真正的信仰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懷特菲爾(George Whitefield)如此說。
如果有一本書能得到懷特菲爾這種屬靈偉人如此高的評價,我們對其報以肅然起敬的態度則必然是明智之舉了。懷特菲爾是誰?與他同時代的人稱他為「偉大的巡迴傳道人」,然而他最重要的身分是十八世紀基督教在西方世界全面復興的開路先鋒和見證人。這場信仰復興塑造了大西洋兩岸英語世界其後一百多年的社會形態,並孕育了十九、二十世紀興起的全球性福音宣教運動。
那場劃時代的信仰大復興讓我們認識了許多值得稱道的教會領袖,但是在他們當中有四位佼佼者,不光在自己所身處的時代,更是在他們身後的幾百年留下了不朽的影響,他們是:傑出的組織者、教育家、教牧領袖、出版人和護教家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他的弟弟,基督教世界最卓越的聖詩作者查理斯.衛斯理(Charles Wesley);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神學家喬納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以及在某種意義上領銜於這些偉人的懷特菲爾。懷特菲爾直到1770年逝世之時,終其一生都被視為整個信仰復興運動的核心人物。他是首位傳講聖靈重生帶來生命更新之資訊、首位公開佈道並宣稱這個世界都是他所服侍之教區、首位出版記有上帝藉著自己所成就大工之日誌、首位建立慈善機構為那些通過福音事工而歸信基督的困苦人士提供衣食的人。懷特菲爾的足跡遍布了英國和北美殖民地,一生毫無倦怠地宣告著福音大喜的資訊,為基督贏得了數以千萬計的靈魂並且影響了無數生命,他的屬靈地位在我們的時代也只有葛培理(Billy Graham)和教皇約望保祿二世能夠望其項背。有時人們會說,衛斯理對當時英語世界信仰大覺醒所做的貢獻,使英格蘭避免了法國式流血革命。如果這種說法能夠成立的話,懷特菲爾更有理由因著他更廣的服侍和更強的講台影響,而得到人們更高的推崇。我們所身處的時代對於真信仰的要素這一問題的不確定和懷疑,可能已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代。對於這種有關基督教基礎要道的問題,歷史上,亨利.斯庫格爾(Henry Scougal)的那本篇幅短小的著作,曾讓懷特菲爾這樣的屬靈偉人獲得了豁然開朗的領悟。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去思想並認識這本書向今天的時代傳遞的資訊。
從某種意義上講,亨利.斯庫格爾對於「真信仰」(這一表述在懷特菲爾看來就是指真正的基督教)的見解可以說為大西洋英國一側的信仰大覺醒運動播下了種子。這本書最初在牛津大學的聖潔會(Oxford’s Holy Club)中廣受青睞,衛斯理兄弟與懷特菲爾的首次相會正是在那裡。半個世紀以來,英格蘭各地紛紛建立起各種基督教團體,作為對聖公會教區主日信仰生活的補充。這些團體的會員通常在周間聚集,一同禱告、討論並研讀各種靈修著作(敬虔的好書)。被戲稱為「聖潔會」的信仰團體由約翰.衛斯理帶領,衛斯理當時是一名聖公會按立牧師,同時還是林肯學院的會員。聖潔會成為牛津大學的一道奇景,因為在此之前牛津從未出現過這樣的信仰團體。聖潔會中的十多位成員火熱地追求實踐那真實的信仰,他們嚴謹克己的作風在牛津為人所共知。那時的懷特菲爾還是一位來自格羅斯特的大一新生,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口才出眾。為了支付自己的學費,懷特菲爾成為彭布羅克學院的一名服務生,從事著地位極為低微的雜役。聖潔會的口碑吸引他從遠方慕名而來,作為會員之一的查理斯.衛斯理對這位年輕人極為欣賞,正是通過他,懷特菲爾讀到了斯庫格爾的書,並深深地被震撼。斯庫格爾的書攪動了懷特菲爾的心,讓他開始切慕自己的靈魂中能有上帝的生命,甚至為此坐臥不安。經過這種發自靈魂深處的渴慕和尋求,懷特菲爾獲得了一種平安與確據,他終於確信自己因著耶穌基督的恩典已經「被贖、得醫治、被洗淨、蒙赦免了」,並且無比真實地經歷到了上帝所賜的重生。
我曾聽到一位基督徒如此談論自己的信仰經歷,「當信仰對我而言不再是一種宗教責任而成為內心的喜樂時,我才真正意識到什麼是信仰的實質」。我相信懷特菲爾也會做出如此的表述,因為這也是他真實的經歷。在被按立成為牧師之初,懷特菲爾就開始傳講重生的真理,提醒會眾若不經歷這種上帝超然的作為,就沒有人能夠真正認識信仰,這一點正如斯庫格爾所描述的一樣,正是這樣的資訊引發了英國信仰大復興的浪潮。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斯庫格爾,這一切是否還能如期發生。
懷特菲爾具體從斯庫格爾那裡學到了什麼?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本於聖經的內在且超然的敬虔。斯庫格爾的這種生命見證並非他所獨有,在宗教改革爆發論戰之後的一個世紀中,英國的清教徒如帕金斯、歐文、巴克斯特,聖公會「聖潔生命派」的代表傑瑞米.泰勒(Jeremy Taylor),路德宗的牧師約翰內斯.亞仁特(Johannes Arndt),以及一些羅馬天主教的教師,如納爵的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沙雷氏的方濟各(Francis de Sales)、阿維拉的特蕾莎(Teresa of Avila)以及十架約翰(John of the Cross),都已將關注的重心轉向對基督內在生命的探尋與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的學者可以稱其為十七世紀靈修信仰的復興。因為對內在生命的關注,宗教改革關於教會、聖禮、稱義以及權柄的各種論戰均退居幕後。靠著聖靈與聖父、聖子的合一以及通過操練敬虔來活出恆忍之愛與捨己的謙卑,成為這群人所關注的核心。斯庫格爾正是其中這樣一位向主全然委身的聖徒,他從前人屬靈思想的豐富遺產中提煉出了自己對「人靈魂中的上帝生命」這一主題的思考。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年僅二十六歲的斯庫格爾能夠對信徒屬靈生命的實質獲得如此權威、成熟、準確的見解。誠然,斯庫格爾有著驚人的睿智和遠超乎自己年齡的成熟(他在十九歲時就擔任亞伯丁大學的哲學教授,為期四年);誠然,他是忠心牧者的後代,成長於敬虔家庭的薰陶之下,因此在自己年少時就開始與上帝親密同行。即便如此,如果離開了他身後十七世紀那些偉大的屬靈智慧,斯庫格爾仍無力寫出這本短小精悍的傳世經典。
斯庫格爾的一生是短暫的。他出生於1650年,1673年接受按立成為一名鄉村教區的牧師,在那裡服侍了一年。無論是講台事奉、教理問答、崇拜的主持,他都用聖潔的生命成就了大能的服侍。1674年,他成為亞伯丁大學的神學教授,在那裡他從無倦怠地將自己的心血傾注在對神學生的督導和栽培上,他的以身作則讓周圍的學生看到了教牧工作是何等重要,與此同時學生們從他那裡借閱到了大量的書籍,獲得了全面的指導。十九世紀曾重新出版過一本懷特菲爾的講道集,頗具洞見的編者給這本講道集取名為《靈命復興的清教徒》(The Revived Puritan),在聖公會中,斯庫格爾完全配得上這樣的稱號。1678年這位偉大的聖徒因患肺結核而離世歸主。
斯庫格爾曾如此宣稱:「通過自身的經驗,基督徒均會曉得真正的信仰在於自己的靈魂與上帝的聯合,讓自己的生命與上帝的聖潔有份,讓祂的形象刻印在自己的靈魂深處,用使徒的話來說,這就是『基督成形在我們心裡』(加四19)。」這就是「生命」的真諦,上帝的生命在信徒心中的內住,讓信徒因此獲得隨時的幫助。他們被福音中所顯明的上帝的恩典所感,甘心為主所用。斯庫格爾稱此為「一種內在、自由並自我驅動的律……一種指教和激勵我們的新性情」。上帝所賜給信徒的新生命通過愛、純潔和謙卑這三種最為重要的美德彰顯出來,同時這三者也都是信心所結出的果實。「對上帝的信心可被看成一種信徒心中的認知或感情,或說感受到自己信服屬靈真理;信心的影響波及全部有關上帝的真理;然而因著我們本性墮落的光景,信心又與上帝經由中保基督向罪人所宣告的憐憫及和好保持著一種特殊的關係,因此信徒的信心通常又被稱為『在耶穌基督裡的信心』。」因此,之前所說的三種美德可被看成源於信徒心中新性情的善行,這種新性情同時彰顯著他們新的人生目標。鑒於此斯庫格爾對這三種美德做出了如下定義。
愛,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對上帝的愛。它「對上帝一切的美善滿心歡喜,極為渴慕,一個信徒因此能夠心甘樂意地放下自己的意志,並將自己全然交托在上帝手中,除了與上帝同行,與上帝有親密的相交以外,再沒有任何其他的事物可以讓他得著滿足。這樣的信徒隨時做好了為主受苦的準備,因他以上帝心意的成全為自己的喜樂……人的心中一旦充滿了這種對上帝的愛,他必然會將這樣的愛向所有人延展開去,這即是博愛。一切公義的要求,以及一切我們對鄰舍所當盡的義務都為它所完全涵蓋。那些對世人能夠實踐如此之愛的人……絕無可能惡待、傷害任何人……他會憎恨一切臨到他人的罪惡,彷彿這些罪惡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純潔意味著「一種信徒對肉體欲望當有的脫離,它要求信徒勝過低俗趣味的誘惑。具有這種傾向和性情的人,會鄙視並棄絕所有罪中之樂和與此相關的想像,這些罪惡的事物只會減弱我們對聖潔和智慧之事(即那些以上帝為中心的、合乎理性的思想)的愛慕。純潔這種美德也會在信徒心中成就堅定的心志,從而讓他履行自己的責任時不懼任何艱難,可見這種美德不但包含忠貞和節制,同時也包含果敢和寬容。」
謙卑意味著信徒「對自身極為可悲地位的深刻省察,因此一個謙卑的信徒會發自內心、滿懷感恩地承認自己一切的可誇之處都是出於上帝豐盛的恩典。與這種謙卑的美德相伴的,是信徒對上帝旨意的完全順服,以及對地上榮華和世人稱讚的輕看鄙視。」
斯庫格爾說「這些美德正是在信徒的靈魂中所建立天堂的根基」,在今天這些美德也同樣是信徒生命中基督形象最基本的要素。在書的後半部分,斯庫格爾便轉向對這些美德的推崇,他鼓勵信徒借助上帝所賜的蒙恩之道(即默想、禱告和聖餐)來培養自己時常悔改、離惡向善、制服己心的敬虔生命,從而讓這三種美德在信徒的個人生命中得著豐盛茁壯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