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深度行:歷史及神學導論
書 名: 新約深度行:歷史及神學導論
英文名稱: A Historical and Theolog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作 者: 張永信
語 文: 繁體中文
版 次: 1
頁 數: 552
電腦條碼: 9789888250837
出版者: 宣道出版社 China Alliance Press
耶穌基督的言行震撼新約世界,直到如今!這書帶領你穿越整個新約,同步深究各書卷,一起迎向信仰挑戰。張永信博士邀請你走一趟新約深度行,進入27書卷中不同的神學主題,更深領會神的國和福音的全貌,來起行吧!
推薦文
華人聖經學者所寫「新約神學」的著作並不多,張永信博士參照當代學術成果,將新約著作那既多元又一致的神學主題,按主後一世紀讀者的歷史處境詮釋,表述非常清晰及有層次。文中的「反省」段落最能幫助讀者整合教義和生活的實踐應用。
廖炳堂博士
建道神學院神學系教授
本書以舊約一些主題開始:國度、聖約、聖殿、出埃及、彌賽亞、耶和華的日子等,作簡要的說明,對了解新約至為重要。以終末篇作為總結,本身便是一種聖經神學的呈顯,將以基督為中心的終末論作為新約的總綱。除保羅書信作了綜合性的神學外,其餘都以各書卷個別的處理,提綱挈領地導引讀者探索箇中信息並作出反思。
張略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
這是一本從神學角度對整本新約聖經的解讀。由舊約篇開始,作者從神的國與管治角度解釋神國的福音,從符類福音書與使徒行傳展示耶穌基督福音的內容,順著保羅神學、普通書信和啟示錄,將新約神學主要資源的思路呈現出來。從中讀者看見在面對挑戰或苦難時如何得到幫助。
郭鴻標博士
建道神學院張慕皚教席教授
這書補足了一般新約導論的不足,呈現了貫連新舊約聖經的神的國以及神國的救贖與管治主題,再簡述新約各組經卷的歷史狀況與經文的關係。作者綜合了各經卷的神學主題,再援引核心經文解明聖經的立場,其後更有反省信息。
蕭壽華牧師
宣道會北角堂主任牧師
■作者簡介
張永信博士
加拿大沙省大學(理學士)
加拿大神學院(道學碩士)
加拿大維真神學院(神學碩士)
美國福樂神學院(教牧學博士)
張博士曾於南美洲、加拿大及香港牧會,並於建道神學院任教十年,今於恩福神學院任教新約,並且是宣道會杏花邨堂顧問牧師。張博士著作頗豐(超過二十本),其中由本社出版的有《無可比擬的福音:羅馬書注釋(上、下)》、《但以理書注釋》、《哥林多前書注釋》及《啟示錄注釋(增訂版)》。
■自序
自2014年加入恩福神學院以來,我重拾教鞭,自此埋首書卷。每一天盡是備課、準備教材和寫作,忙得不可開交;然心中盡是感恩。
前一陣子,一位認識良久的青年人問我:「張牧,你知道最大的海洋是什麼?」
我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五大洋中以太平洋為最大,對嗎?」
他笑著說:「不對。」
看見他那副洋洋得意的樣子,我知道他是要我猜謎。
我自問猜謎本能極為不濟,還是儘早認輸好了。「對不起,我不知道,可否告訴我謎底?」
「是學海嘛,因為學海無涯。」
我如夢初覺,豎起我的大拇指,對他表示佩服。
自此以後,我的人生格言是:「學海無涯,自強不息,好學不倦。」
我常以此格言提醒自己,要做好我的教學;對同學言教並身教;要效法主耶穌,既有恩典,亦有真理地處人處事;在主的恩典裡,堅持我的寫作,藉此貢獻華人教會。如今這本新約神學導論能夠面世,是要舉證神再一次以厚恩待我,也是我自強不息的成果。
在研究新約神學的過程中,我發現過去的眾作者採取了兩種寫作的進路。
第一種是傳統的,以神學題旨為主導,從而整合新約各書卷,藉此向讀者展示新約神學所涵蓋的範圍,其共同的神學主題;堪稱條理分明,使讀者易於掌握和明白;然卻因而忽略個別書卷對整體新約神學的獨有貢獻。
第二種是近代的處理手法,聚焦於考量各書卷的獨特性,提出其本身的神學主題,盡顯新約神學的多元化,委實多姿多采;然卻因而忽略眾新約作者因著經歷同一位主、同一個福音,在同一個聖靈的感應及主裡的分享相交(koinonia)中所衍生的共通性。端此,本書嘗試兩者兼取,即在統合一些共同題旨的同時,卻不忽略個別作者因著其所處身的環境及寫作氛圍的不同,而催生了一些獨具一格的神學見解。我未知此嘗試是否成功,然而卻深信此取向是正確的,因為新約神學既是多元化也有其一致性(diversity and unity)。
在此,Hays、Kapic及Walton等學者提供了豐富的上古近東一帶的文化資料,他們的著作對於了解舊約以色列人的耶和華信仰提供了莫大的幫助。Longenecker及Carter等學者則對新約時代在羅馬帝國管治下社會的種種扭曲現象有深入的剖析,對於初期教會所傳的福音信息,如何能達至可知、可感和可體驗,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背景資料。
留意當我們進行以上的宗教比較時,身為福音派人士,我們的立場是:聖經乃神的特殊啟示,對比其他宗教及文化現象,它們只建基於自然啟示,在比較時如有類似之處,我們都以聖經為優先,此現象反映了聖經作者是以人類的文化,作為神啟示的載體,一方面與當代受眾建立接觸點,從而注入啟示元素,把屬靈真理傳送;另一方面表明神是關心人類的;祂積極地介入人類的文化和歷史,正如耶穌基督取了人的形象,一方面藉著人的樣子傳達真理,另一方面表明神是關心祂的創造,尤其是具有祂形象的人類,正如保羅所言: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8)。
至於新約神學,Beale、Blomberg、Hagner、Schreiner、Thielman及Witherington等學者的作品,在在折射了他們本人的學養深厚,其作品大都是多年來教學的成果,實屬可貴。Bauckham的著作在多個神學主題上都提供了紮實而有深度的見解。Bird及Porter的保羅神學,既屬福音派,亦充實可靠。Dunn及循道宗的學者Gorman等學者在撰寫保羅的神學上甚有啟發作用。
最後,多謝宣道出版社為小弟的粗文進行精準的編修、高質素的封面設計及印刷。多謝社長王礽福的恩情。多謝廖炳堂博士、郭鴻標博士、蕭壽華牧師及舍弟張略博士的推薦文;多謝背後以禱告、金錢及勵勉之言支持這本書的製作的眾肢體;你們都是父神差來的愛心使者;我銘記於心、感恩不已。
末了,新約神學博大精深,因為神是無限無量的父神,可幸有祂給我們的自然啟示及特殊啟示,否則,我們無所適從,更無從追索。還看筆者的粗文,身為受造之物,竟敢描寫創造主的所是(being)及所為(doing),回想起來,真的有點不自量力;書中所寫的,只可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願此書能推動我們越發願意認識祂,繼而從心裡渴慕和尊崇祂,對祂的作為不單是讚歎不已,更立志要殫精竭慮,甚至是捨生忘死地畢生服事祂。
張永信
序於恩福神學院
2019年勞動節前夕
■目錄
自序
簡寫表
引言
第一章 神的國及神的管治:舊約篇
第二章 神的國及君王耶穌基督:符類福音、使徒行傳
第三章 約翰神學:耶穌基督——神的兒子
第四章 保羅神學:以復活主為中心
第五章 希伯來書:挽回神學
第六章 雅各書:完美神學
第七章 彼得前書:危機神學
第八章 彼得後書及猶大書:辯惑神學
第九章 啟示錄:末世神學
第十章 終末篇
附錄:初探新約時代的貧窮問題
參考書目
■內文試讀
二、從舊約看以色列人的信仰
整體而言,舊約所介紹的,以色列人所信奉的耶和華神的信仰,其重中之重,便是祂是獨一的;這位獨一的神名字叫耶和華。
耶和華神是創造主,更是人類的創造者。祂是唯我獨尊的。在ANE一帶,甚至新約時代的羅馬世界,人們都信奉眾多神明。唯獨以色列人的信仰從始到終都堅守獨一神觀。再者,耶和華神主動地與人類建立關係,藉著當時各種不同的文化中的故事,如創世記中的創世故事,洪水的故事等等,將啟示的元素注入之,藉此彰顯祂的意旨,從而反映祂的屬性。
換言之,藉著自然啟示及特殊啟示,耶和華神讓人認識祂,目的是要人學習與祂同行,使人代表祂,實現神管治世界的使命。此舉措的作用有二:藉此彰顯祂的榮耀,同時亦把祝福帶給人類。
為了要全面落實神的計劃,到了新約時代,也是末後的日子(即末世),神差遣三位一體中的聖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藉著基督的其人其事,神對人類的計劃得以全然啟示及實現。神要藉著耶穌基督,把祂的管治完全實現於普世,也同時實現了神本來計劃藉著亞當管理大地的初心,神的國終於能夠完全建立於地上。按此了解,初期教會所傳的福音,便是藉著耶穌基督神的國已臨幸人間。
三、從普通書信到啟示錄看苦難
綜觀普通書信及啟示錄中的神學信息,神和基督論、救贖論、末世論是共濟的,也環環相扣;其更是支撐著初期教會,渡過生命中種種的考驗和離亂的基石。普通書信及啟示錄的受眾是處身於羅馬世界各地的眾教會。換言之,其作品內反映了神國子民的群體在當代各地的生態及需要。整體而言,普通書信及啟示錄都同時反映出活在世上的神國子民遇到了各式各樣的考驗,有些考驗是從教會內部而生的,有些則來自外來的環境。畢竟,眾作者都齊聲鼓勵神國子民不要向苦難折腰,反而要向之宣戰。
對於雅各來說,苦難是來自生活的貧困,考驗是來自信徒生命中的私慾。對於約翰來說,苦難是來自敵基督者的靈的假教師,更來自從敵基督而來的、政治性的迫害。他本人也因著決斷地回絕敬拜君王,被放逐到拔摩孤島上。對於彼得來說,其來自異教徒社會的排擠,也來自假教師的衝擊。未幾,他本人更因信仰而殉道,即死於尼祿王暴政之下。對於希伯來書的受書人來說,苦難是來自世上坎坷的際遇,以致活著的環境、經濟及信仰都面臨全方位的考驗。不論苦難是來自何方,出自何人,基督的復活、升天和再來,都能寬慰信徒,使愁心變舒心。這是因為當主再來時,祂要改變這世界的秩序,開創一新天新地的新紀元。對於活在當下、正在經驗苦難的神國子民來說,他們心中對主再來的憧憬,心存莫大的盼望,使他們能輕看暫時的苦楚,放眼於將來莫大的榮耀。這成為神國子民在初期教會能持守信仰、穩渡危難,甚至能凌駕環境,為當代羅馬社會注入正能量並發揮信仰的能力。
按以上的分析,雅各書反映了最早期某地域初期教會的情況(早於主後49年耶路撒冷大會之前);彼前則是稍後(約主後60年代);彼後再稍後;約翰書信是再後一點時間(主後80年代以弗所教會的情況);啟示錄則是最晚(主後90年代中後期亞西亞七教會的生態)。它們的共同主題便是自主升天後,主後第一世紀於羅馬世界各地神國子民的群體所遇到的,不同形式和性質的試煉,甚至是苦難,可說是一應俱全。雅各書主要是貧困;希伯來書是因著生活艱苦所帶來的信仰挑戰;彼前是社會文化的衝擊;彼後、猶大書及約翰書信都是與教會面對假教師的威
脅有關;啟示錄則是政治性迫害。由此可見,隨著歷史的蜿蜒而前,發生在神國群體的挑戰,情況是愈來愈大,壓力也越演越烈。如此情況,反而使日後歷世歷代的教會,都或多或少能在其中尋找一些相近的處境,與之共鳴,從而作出省思及得著指引。
歷史的巨輪向前滾動,初期及早期教會的福音工作也蜿蜒而前。基督教竟於主後四世紀躍身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神國的子民也可說是苦盡甘來了。然而,不論是順境或逆境,主啊,我願你來不單是啟示錄的作者在結束全書時的心聲,也是活在變化莫測的世事中神國子民的心聲,更是初期教會在敬拜時同心向神發出的呼聲,此情此景證明了神國君王主耶穌基督的再來,是歷世歷代神國子民的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