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需要開立三聯式發票,請在填寫客戶資料時,將抬頭與統編同時填入公司名稱的欄位即可 貼心提醒
購物車 0
getImage.jpg

成為基督徒--祁克果神學

NT$ 340.00


作者:李麗娟等
譯者:
出版社:台灣文藝

■內容簡介

祁克果的著作在神學和宗教哲學研究上,仍然具有不斷可以與之討論的要素。為讓台灣的神學界對這位影響深遠的神學思想者有更多的認識,並且引起更多研究的興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於2009年10月舉辦了「祈克果神學研討會」,邀請德國以及台灣幾位對此專長的學者發表論文。本書即為當時學者發表之論文並加上兩篇相關專文的集成。本書共九篇論文,分別討論祁克果論著中不同的主題思想。幾位作者分別從人的自由與自由意志、稱義與自我接納、倫理與愛、罪與焦慮、上帝的論證、相信等等幾個面向,試圖闡明祁克果的神學思想。

祁克果的著作和生存辯證的思想從廿世紀初開始,成為歐陸神、哲學以及文學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和理論基礎。辯證神學、詮釋神學以及存在詮釋、存在哲學等等標示廿世紀神哲學思想的主流,莫不在祁克果的影響之下。讀者透過本書將能對祁克果這位丹麥哲學家、神學家有更多、更深刻的認識,對於宗教信仰的問題也能有不同的反思。

■目錄
導論 曾慶豹
為何總是提起祁克果? Hermann Deuser
相信即是成為 ─
反思祁克果《致死的疾病》中(不)自由的現象學 Heiko Schulz
稱義與自我接納 ─
祁克果的觀點 Christiane Tietz
祁克果基督教倫理學對愛的理解 汪文聖
存在神學的教義詮釋 ─
祁克果《害怕的概念》中的原罪觀 李麗娟
祁克果神學中焦慮、自由與罪的關係 Christiane Tietz
一個現象學的論證?─
祁克果以假名發表的作品中對神證論的挑戰 Heiko Schulz
祁克果論基督徒的鄰舍之愛 李麗娟
《恐懼與顫慄》的詮釋 曾慶豹


■作者簡介

李麗娟

  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神學博士。曾任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主編、基督教長春禮拜堂傳道、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現任普世豐盛神學院專任教授。著有:Hermeneutische Theologie in einer pluralistischen Welt (Frankfurt a. M.: Peter Lang, 2007)、《詮釋神學:與存在相屬的神學》(台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0)。


■導論

  如果要以笛卡兒的名句:「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這個範式為祁克果的思想找一個標語,那麼,「我信故我在」是合適於形容他整個寫作事業的重要論點。歐陸哲學的主流傳統,柏拉圖主義、笛卡兒的理性主義以及德國理念論均視思想(Denken)與存在(Sein)為等同。祁克果熟諳這些理論,也與這些哲學家對話,但卻不從於這個哲學脈絡,而以回歸、詮釋蘇格拉底的觀點,論及,「真理」並非由思考而出,而是在作為/行為之中;思想並不決定「實在性」(Wirklichkeit),而是由主體在生存中所行出的抉擇而定。道德的抉擇是蘇格拉底的真理與實在性的範疇,但祁克果借重蘇格拉底只作為過路,他首要指出的是,生命最高抉擇的範疇是「悖論」(Paradox),是有限的人立於全然不同、也是未知的另一位之前的抉擇,在此並非思想的辯證可以消解兩下之間的差異,那是無法跨越的鴻溝,也如同質和量一般,是兩個無法互換的範疇。惟獨「信」、「熱情」可以作為二者之間的第三者,是此方至彼方的「跳躍」。因此,生命的最高抉擇是信仰的抉擇,而在他的論述中,「信」不單是思想上的相信,而且必須同時是意志上的決定,影響行為上的抉擇。祁克果的寫作事業之旨並不在於發展另一線哲學思想,而是如他自己所說,在於引導人成為基督徒,尤其是喚醒他當代已經普遍基督教化的丹麥社會,真正的基督信仰並非集體的文化習俗或社會制度,而是每個單獨的個人對神的認真、嚴肅。

  祁克果的身分,若按他自己的認同,是一個敬虔的基督徒作家。然而由於他的寫作策略,以託名作者出版,用意在於如蘇格拉底的「助產士的/啟發問答式的教導方式」(maieutic),藉由多本託名著作和同時以真名平行出版的靈修論談之間的對話、辯證,以及作者、編者、讀者之間的對話方式來完成他的「使人成為基督徒」之目的。因而,除非整體閱讀他的著作,否則,從單本著書要闡釋祁克果的思想、為之定位,則會有所出入。當然,從後現代的閱讀理論來說,作者本人已經無權過問隱含讀者如何與他的文本交流,因此,也不能稱這種作法是詮釋錯誤。但是,值得多一點了解的是,祁克果與一般作者相當不同,他從一開始就已規劃好整體著作的路線,並且,除了出版的書,他同時有寫日記、雜記的習慣,其中紀錄許許多多他在書中一些觀點的緣由,或者予以解釋,或者發抒相關的感懷,書與思想與生活與信仰與情感在祁克果是融合一起的,且不難找到其關聯的線索。一方面,他特殊的著作方式帶給後現代的文本互涉概念以及解構理論有相當大的啟發,另一方面,同樣也因此在詮釋他的著作之時,不得不強烈考慮作者意圖,而讓他繼續、甚至主導地參與在讀者詮釋文本的過程。

  雖然祁克果反對以思想系統的方式來闡明基督信仰,但他並非反哲學、反理性,他所論的信心的「跳躍」也非盲目、無思考的。雖然他以「荒謬」來形容亞伯拉罕所面對的、無法以理性解釋的神,但他提倡的並非「因為荒謬、所以我相信」,而是「我相信那對知來說是無法解釋的。」 亦即,相反於黑格爾在其著作中所呈現,神全然參與於知的系統之內在性,祁克果卻要高呼神的超越性。但是,他仍注重理性的思辨,藉以表明生存中的抉擇、信才是人獲得存在的實在性的途徑。因而,與其稱他的著作交織其信仰和生活所呈現的為「生存」(Existenz),如一般對他的標示,毋寧以「生存辯證」(Existenzdialektik)表達,是更恰當的。 因為,理性、思想的建構與信仰的關係在祁克果仍是相當重要,而且一直貫穿在其著作以及日記之中。但是,它們必須與個人的生存辯證,在生存的抉擇中,思想的可能性才能成為存在的實在性,成為真理。

  祁克果的著作和生存辯證的思想從廿世紀初開始,成為歐陸神、哲學以及文學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和理論基礎。辯證神學、詮釋神學以及存在詮釋、存在哲學等等標示廿世紀神哲學思想的主流,莫不在祁克果的影響之下。維根斯坦有次與朋友Maurice O'C. Drury相會討論之後,提到:「到目前為止,祁克果是上個世紀最深奧的思想家。祁克果是一個聖人。」 在他1937年2月13日的日記則寫道:「我讀了祁克果的著作,而這讓我覺得不安,更多於過去我 [讀他的著作] 已經感覺的。」 閱讀祁克果的不安應是每個讀者都會有的經歷,在他著作的字裡行間,讀者審視的是自己的內心、自己的生命態度,閱讀成為反思和自我覺醒的過程,對於一個信仰基督的讀者,深淵與深淵響應的回聲則是更為壯闊。

  為讓台灣的神學界對這位影響深遠的神學思想者有更多的認識,並且引起更多研究的興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於二○○九年十月舉辦了「祈克果神學研討會」,邀請德國以及台灣幾位對此專長的學者發表論文。本書是由當時發表的論文並加上兩篇相關專文集成。

  其中一篇專文是德國Hermann Deuser教授發表於二○一○年《祁克果研究年刊》的論文:〈為何總是再提祁克果?〉,在此要感謝Walter de Gruyter出版社願意讓我們譯為中文,得以和其他論文一起出版。Deuser教授是德國研究祁克果最重要的專家,不僅出版許多相關的專書,他也是二○一一年之前的《祁克果研究年刊》的主編之一,並且是de Gruyter出版社《祁克果研究單書系列》以及《德文祁克果全集》的主編之一。我將Deuser這一篇文章列在最先,一方面是對指導教授之尊敬,Deuser先生是目前《祁克果研究年刊》以及《德文祁克果全集》的主編Heiko Schulz教授和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另一方面,原先Deuser教授也受邀前來參加此次的研討會,但因健康的因素不克前來,遺憾之餘,能以他的新作參與在本論文集的出刊,實為本論集之榮幸。在本篇論文中,Deuser對祁克果的整體著作進行一個概略的回顧,以幾個方面呈現祁克果之所以具現代性之因,以及他的著作在神學和宗教哲學研究上,仍然具有不斷可以與之討論的要素。藉由本篇的引導,讀者可以對祁克果在神學上的重要性以及影響有深刻的認識。

  之後的論文則依研討會發表的順序排列。Heiko Schulz教授的〈相信即是成為─反思祁克果《致死的疾病》中(不)自由的現象學〉,Schulz藉由《致死的疾病》提出祁克果的人論,以此基礎闡述祁克果現象學式的自由意志論點。Schulz從1.自我即是自由(關於其本體論狀態);2.自由是「可能性與必然性範疇的辯證面向」 (關於其本質);3. 無內容的自由意志實際上不曾存在(關於其心理學預設);4.善即是自由(關於其內容),這四方面予以探討,引論出,祁克果所論的自由非倫理學式的,意即非思辨上的論證,而是從觀察自我的存在經驗而描述。

  Christiane Tietz教授的〈稱義與自我接納─從祁克果的觀點〉,本篇論文重點在於論述對「上帝的稱義」和人的「自我接納」應有不同的理解。作者讓路德、祁克果以及田立克對基督教的自我觀點對話,並提出,祁克果以及田立克的觀點對於現代心理學在自我接納的議題上有原創性的貢獻。如果路德所論信心中的自我關係是一種脫離自我的自由,那麼信徒如何能夠關涉自己?作者論述田立克《生之勇氣》將稱義與接納等同的觀點,以及祁克果《致死的疾病》對自我的分析、診斷,幫助我們在路德的因信稱義觀之下,發展基督徒自我接納的模式。

  汪文聖教授的〈祁克果基督教倫理學對愛的理解〉,本篇從希臘哲學論愛的觀點與祁克果的觀點對談,首先詳解了自愛的意義,在祁克果則自愛與鄰人之愛不可分。作者以清晰的筆法層層分析祁克果詮釋新約聖經中自愛與愛神以及自愛與鄰人之愛環環相扣之因。藉由《愛的作為》與《致死的疾病》二書的文本互涉,作者提出祁克果所定義的自我為神所設定,終究神是與我自己最近的「鄰人」,因祂,我的愛才有根有基。自愛、愛鄰舍與愛神歸根究柢在於神的愛。

  李麗娟助理教授的〈存在神學的教義詮釋─祁克果《害怕的概念》中的原罪觀〉,本篇疏理祁克果《害怕的概念》一書中對基督教傳統教義「原罪」的觀點,藉以呈現存在神學模式的教義和經文詮釋。祁克果從分析人存在固有的害怕的現象,重新詮釋亞當的犯罪事件,發展不同於羅馬天主教以及改教的原罪觀,更凸顯出,每個個人的存在必須完全倚賴神的緣由。

  Christiane Tietz教授的〈祁克果神學中焦慮、自由與罪的關係〉,本研討會事先只和發表者約定,主題在探討祁克果的神學,Tietz與我不約而同地都以《害怕的概念》探討原罪的問題作為主題。本篇運用許多深入淺出的比喻來說明祁克果十分哲思的論述,重點放在解釋罪與焦慮以及自由之間辯證的關係。讀者可以在閱讀此兩篇題旨接近、呈現不同的論文之後,對本書有更深切的理解。

  Heiko Schulz教授的〈一個現象學的論證?─祁克果以假名發表的作品中對神證論的挑戰〉,Schulz從祁克果以假名克利馬克斯發表的著作中整理出五種使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證失敗的進路,即心理學的、認識論的、倫理-宗教的、本體論的以及呈顯的方式,一一反對許多學者嘗試提出祁克果的神證論之論點。但是Schulz也呈現出,反克利馬克斯的著作中似乎可以提出現象學式的神存在的論證。在經過嚴密地反覆辯證之後,Schulz仍是結論出,對祁克果而言,給出一個對基督教的理想性真實的說明與證明基督教愛的上帝之存在,兩者不可能同時成立。

  林鴻信教授的〈祁克果論「信」的被動性〉,本篇從路德對「信」的觀點來看處於十九世紀的祁克果以及二十世紀的潘霍華,兩者皆承繼路德傳統但是對「信」作出不同的詮釋。文中對祁克果所論「跳躍」一詞有精闢的解釋,澄清一般人以「信心的跳躍」誤解祁克果之意。從潘霍華的《倫理學》對上帝主權的高舉一方面可更深刻了解祁克果所談「信」的被動性,但另一方面,作者認為,二者同樣面對基督教世俗化的憂慮,祁克果在「信」的概念中談「捨棄」不易表達對世俗化的影響,而潘霍華強調對終極者的高舉但也維持對次終極者的聯繫,因此是更能夠對文化有所影響。

  李麗娟助理教授的〈祁克果論基督徒的鄰舍之愛〉,本篇論文原刊載於《中台神學論集第一集》,一起收錄於本論文集,以期讓讀者更多了解祁克果的經文詮釋和神學思想。本篇從祁克果寫作的策略以及表達形式為背景來看《愛的作為》,分析祁克果論基督信仰的鄰舍之愛不同於世人所歌誦偉大的愛之處,呈現祁克果從新約經文詮釋愛與生命的關聯,從而探討基督徒的倫理,並穿插祁克果本人在生活中對鄰舍之愛的體現。

  最後,本論文集並未對譯詞以及書名的翻譯作統一,主要因為尊重作者以及譯者對於所採用原文或譯本(德文、英文、中文)的理解、翻譯以及引用。專有名詞在該文第一次出現之處均附上作者所引用版本的原文,讀者可以自行對照。

  李麗娟 Christine Lee 201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