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經要釋喊 Tears i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作 者: 高銘謙
ISBN: 9789888250738
版 次: 1
頁 數: 184
出版社:宣道
出版時間:20181128
■內容簡介
苦難是人生的常態,沒有人能逃避苦難。基督徒也無法因信仰而脫離苦難,就算他們更敬虔愛主,也不能夠;另一方面,基督徒很難在苦難中把神抽離,我們期望「以馬內利」的信仰能兌現在受苦的處境當中。若我們的信仰不談苦難,信仰會在苦難人生中缺席,難以發揮作用。
本書收錄了44篇短文,主要解釋詩篇中的哀歌、約伯記與傳道書。作者深入地整理釋經所得,讓讀者在前行時得到信仰的承載。作者期望教會能正視哭泣與苦難的課題,讓耶穌基督成為教會苦難神學的中心。教會亦能因此而更適切地與困苦者同行。
■作者簡介
高銘謙博士
英國杜倫大學及宗教系哲學博士(舊約),現任建道神學院聖經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舊約、原文及釋經等科目。研究範圍包括:歷代志的聖殿傳統及音樂敬拜神學、詩篇中的哀歌及編修、神學詮釋學、申典歷史、猶太聖殿傳統、祭司傳統,著作有《釋經釋出火》、《釋經要釋彩》、《釋經釋出禍》、《釋經要釋喊》等。
■何序
自2013年高銘謙博士加入建道教員團隊開始,我們分別在不同的學系事奉;他在聖經系,而我則負責教牧系,一起栽培神學生。雖然大家在不同科系鑽研,我們每星期差不多有五天下午都會在飯堂閒談及在教員會中恆常交流。因此,我也常可近距離認識「高Sir」。他剛入職建道時,我們較多機會交流分享。及後,因他除了要教書外,還要兼顧學生會的工作,逢周末亦風雨不改地到屯門友愛堂母會服事。再且,他每個主日都要到不同教會主講崇拜信息,及接受教會和機構邀請主講聖經講座。因此,我們接觸的機會相對減少。
在這之上,他也孜孜不倦的埋首寫作。他在建道神學院裡可說是其中一位多產教授;他確實是一位像以斯拉一樣快手筆的學者。銘謙老師不單有扎實的原文根底、精通舊約希伯來文,他更是一位對原文非常「執著」的學者。同學都深知他非常在意他們對希伯來文的讀音和字義解釋,讓我這個牧會多年,已將希伯來文差不多都忘得一乾二凈的人,確實感到有點愧疚。因此,我間中也有點衝動,想去旁聽他的希伯來文課,重新學習更有深度的舊約原文釋經!
其實,銘謙老師不單是一位舊約學者,他更是一位具備豐富前線傳福音和教會牧養經驗的學者牧人。他大學畢業後就加入學園傳道會,在大學校園擔任傳福音的工作。神學院畢業後,他更在教會中有幾年牧養信徒的經驗,然後才遠赴英國深造。因此,他的作品並不單純是原文解經,而是揉合了許多牧養的反省和提供許多「落地」的生活體驗。他深明信徒在信仰上的掙扎,透過經文的闡釋對應信徒的需要。因此,閱讀這本44篇《釋經要釋喊》的舊約智慧文學短文,讀者絕對不會覺得是一些枯燥乏味、曲高和寡的舊約原文釋經。反而,讀畢後必然對詩篇的哀歌、約伯記及傳道書的一些似熟非熟的經文,在他的妙筆生花之下,體驗到忽然靈光一閃,茅塞頓開,領悟許多「到位」的生活智慧。
因此,當銘謙博士邀請我為這本釋經靈修小品寫序時,我就一口答應,並且細心閱畢全文。可是,我並不打算在此逐一介紹豐富的內文和精闢的見解,恐怕有損讀者的胃口。反而,我希望讀者能親自開始這探索之旅,細味舊約的智慧,嘴嚼和親嘗經文的原意。我深信你閱畢這本釋經小品之後,必然對神的信實和祂對子民的愛是何等的高深,對苦難的真意有更深切的領會,對人性有更透徹的了解和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會。
我誠意推薦這本靈修小品給追尋信仰的人和所有跟隨基督的信徒。
何啟明 建道神學院教牧系副教授 2018年6月於長洲建道
■自序
這是一本關於苦難的書,也是一本釋經的書。
無可否認,苦難是人生的常數,人的存在總離不開苦難,有些人甚至認為苦難是人生的呼吸,也是生命某些階段所會經驗壓倒性的歷程。既然苦難是人生的常態,基督徒便無法因為信仰而離開這種常態,就算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或是更敬虔愛主,也沒有本錢或特權離開苦難,更加沒有「苦難豁免權」,若我們的信仰嚴重地離開了苦難,那麼我們的信仰便很難在人生最核心的經驗中發揮作用,信仰便因而在苦難人生中缺席。基督徒實在很難在苦難中把神抽離,我們期望神介入我們最重要的歷程中,我們期望神在困境中施行拯救,我們期望神賜我們力量行走前面的路程。我們或會期望知道苦難背後的「為什麼」,但我們總不期望神漠不關心我們苦難的人生,簡單來說,我們期望「以馬內利」的信仰能兌現在受苦者當中。
還好,聖經有哀歌、約伯記與傳道書。
哀歌佔據了詩篇集四分之一,說明詩篇所表達的情感並非只有感恩與讚美,也有悲哀、投訴與質問,哀歌在正典中的出現,表明神接納及容許詩人向祂發出那種沒有修飾的質問與咒罵,當中所表達的內容有可能既直接又粗鄙,為要說明詩人在苦難中的真實信仰經驗。我們或會認為這種表達方式不屬靈,甚至會為神辯護起來,我們或多或少對哀歌的表達存在某種偏見。然而,當詩人向神發出的咒罵與投訴愈強烈,代表詩人對他所信的神愈有信心,就算人生活在難以想像的苦難中,也願意藉哀歌向他所不放棄的神發出真實的悲傷。這樣,詩人的質問反映了他的真性情,這是他個人的整全(integrity)所在,也是他人生不可缺少的地方。同一時間,哀歌的內容也有突變,由極度負面的投訴轉為極度正面的宣認,詩人還是相信神的慈愛、公義、憐憫與恩慈,就算苦難是生命的常數,就算哀聲還是壓倒性的,詩人還是不放棄信仰,這也是詩人另一個整全的所在。就在這雙重整全(double integrity)的並存之下,哀歌表達出人生的兩面,也表達了苦難中的個體如何與神糾纏,讓信仰與哭泣在受苦者身上緊緊地扣在一起。
約伯記是一本特別的書,它記載了義人受苦的無奈,也說明神的缺席如何在受苦者當中變得不能忍耐。約伯記為我們說明苦難的智慧,這種智慧反對公式化的信仰,當人生活在苦難中,這人有潛能成為智者,在公式化的信仰中找到非公式化的元素,最終讓我們看見連人類最卓越的智慧都無法掌握的內容。約伯經驗神是旋風,祂是非公式化的旋風,也是不能被物化及概念化的旋風,讓受苦者最終能在苦難中面對自己的受造,從而看見那讓受苦者驚訝的神。
傳道者看見虛空的世界,他常常沉思。他有銳利的眼光,看見日光之下的虛空,以及神所賜予的一分,讓人在這虛空的受造界當中享受及滿足人生。傳道者不會用罪惡與救贖來理解我們日後在日光之上的救恩,而是在日光之下的創造界當中為我們述說做人的祕訣,讓讀者能好好珍惜眼前人,在「定時」的限制中調整人生的方向與追求,看見虛空的歷史觀與世界觀,叫我們明白神所賜禮物的可貴。
哀歌把哭泣與質問視為信仰的重點,約伯記叫我們把神視為神,傳道書把日光之下的虛空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明白前行的方向。原來,聖經並非對苦難漠不關心的,聖經不但為我們解釋,更導引我們找著承載苦難的原動力。
此書收集了44篇短文,主要解釋哀歌、約伯記與傳道書,大部分短文都曾在「高銘謙的釋經世界」臉書專頁發表,也有一些是新的文章。近來比較多思想這方面的題目,一來是因為牧養場景的需要,以致激發自己更多思考這方面的課題;二來是因為香港的局勢現況,教會需要更多在苦難、哭泣、悲傷及質問中的論述,以致教會能有更多資源與受苦者同行。筆者並非宣認這書已整全,相反地,當筆者愈釋經,便愈看見更多問號,也愈感受到人生的限制與信仰的奧祕。此書只是一個卑微的嘗試,並不能夠為人生種種苦難提出靈丹妙藥,卻把一些可行的釋經作比較深入的整理,好讓受苦者能更深地把持信仰,在前行時得到信仰的承載。感謝何啟明牧師賜序,他是建道神學院的講道學老師,並在牧養、佈道與講道上有深厚的經驗與研究,明白及了解牧養場景中種種苦難與挑戰。本書有幸得到何牧師賜序,確實是此書美好的導引。
筆者深願哭泣與苦難的課題能得到教會的正視,讓耶穌基督成為教會苦難神學的中心,好讓教會能與困苦人同行,成為悲哀及迷失世代的光。
高銘謙 2018年7月3日寫於長洲建道神學院
■目錄
一、哀歌與哭泣
詩篇的六種表示
勿誤會哀歌
耶和華的面容
為什麼?
神啊!我的生命憂悶!
向神哭泣
藝術品與塵土
祢為什麼離棄我?
向虛空禱告
要放過自己
認罪的吶喊
復活:絕望與盼望的交接點
把哭泣變得幸福
讓哭泣成為神學
還好,聖經有哀歌
哀歌與香港教會
讓我哭出來吧!
二、約伯的吶喊
感恩與投訴
絕望中的盼望
含淚夠真
現在親眼看見祢
煉出精金
約伯的哀歌
旋風中顯現
智者.中保.受苦者
祝福加倍
總論:約伯記的智慧
三、虛空與所得的分
兩種智慧文學
撒在水面
亞伯與虛空
尋回自己的記憶
頭禿
碑文的智慧
被欺壓的分
長洲與屯門的距離
不要放在心上
起跑線vs終點線
死蒼蠅與膏油
我杯中的分
時間的本質
贏在子宮裡?
捨不得
活比死更強的兩個東西
日光之下的禮物
內文試讀
1.1詩篇的六種表示
某一天,臉書(facebook)上對別人貼文的表示變成六種,似乎表達了人最基本的六種表示,對應詩篇中找到的六種祈禱。
第一種是「讚好」(like),若我們以「讚」這字作主動詞,好比詩篇中的讚美詩,引導人加入自然界讚美神的行列。正如諸天如何述說神的榮耀,唱詩篇第十九篇的人也加入述說神榮耀的行列,讓人在讚美中活出神創造人的讚美本性,一同「讚好」神。
第二種是「勁正」(love):「我好發稱謝的聲音,也要述說祢一切奇妙的作為。」(詩二十六7)對詩人來說,神的奇妙作為是「勁正」的東西,最適合用「稱謝」、「傳說」、「傳揚」等字眼來大聲歌頌。
第三種是「哈哈」(haha),可解讀為惡人受應有報應的暢快:「義人見仇敵遭報就歡喜,要在惡人的血中洗腳。」(詩五十八10)這種暢快便是含冤得雪,義人得福,惡人受到應有的審判時必然會感到的。
第四種是「嘩」(wow),似乎表達一種驚喜的感受,詩人若在患難中得神作避難所,便是人生中最大的驚喜:「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四十六1)人生苦難甚多,很多時苦難都是壓倒性的,神卻竟在苦難中成為避難所,在苦難的變數中帶來安慰的常數,這種暴風中的平安,便是基督徒的「嘩」。
第五種是「慘慘」(sad),詩人此時會唱哀歌:「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為什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詩二十二1)詩人經歷不在場的神,在患難中竟然經驗隱藏的神,詩人沒有收藏自己的真感想,卻把最純真的吶喊與悲哀傾倒在神當中,以他的「慘慘」向神表明自己就算感到悲哀,還是不放棄祂。
第六種是「嬲嬲」(angry),詩人此時會發出咒詛詩:「耶和華啊,求祢在怒中起來,挺身而立,抵擋我敵人的暴怒!求祢為我興起!祢已經命定施行審判!」(詩七6)咒詛詩不是鼓吹暴力,而是對世間不公義的仇敵發出最基本的不滿與咒詛,祈願惡人會受到從神而來應有的刑罰。發咒詛詩的詩人對現實不滿,在質問為何義人倒楣?為何惡人發旺?最終他訴諸於神,祈求神的公義快快臨到。
詩篇的六種表示都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是祈禱,能達到神的耳中,甚至被收納成為正典,成為我們祈禱的榜樣。祈願這六種表示能豐富我們的祈禱,也在祈禱中認定神收納祈禱的廣度,有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大呢!
回到書本資料